《明史.选举志》云:“诸生上者中式,次者廪生,年久充贡,或选拔为贡生。其累试不第、年逾五十、愿告退闲者,给与冠带,仍复其身。其后有纳粟马捐监之例,则诸生又有援例而出学者矣。”生员要出仕,必须出学。大体有五个途径,一是不断进学;二是补廪,再出贡;三是纳捐,出学再入仕;四是累计不第,年过五十,给荣誉;五是通过举荐入仕。
中举授官
生员通过科举出仕,是最重要的途径,但也是最难的。生员考举之难,主要是定额限制。一是府州县对参加乡试有限额;二是各省举人又有限额,几乎不会有太多增加,而生员的基数则不断增加。
出贡
明末清初叶梦珠言:前朝学校最盛, 廪、贡最难, 凡岁一科两试, 不列一等一、二名, 无望补廪, 甚或一、二名而无缺可补;廪生非二十岁之外, 无望岁贡, 甚或有三四十年, 头童齿豁而始得贡者。生员需在岁科两考中,名列一等前一、二名,方可补廪。对秀才来讲,出贡是无奈的选择,是一条艰难的路。秀才要在岁科两试中名列一等的前一、二名才有补廪机会;有时无缺,即使考前面也需要等待。有的生员花了大半生时间,牙齿掉了才有机会,有的则至死都没有等到机会。
秀才分等级为廪膳生、曾广生、附学生,廪膳生因有津贴和岁贡的便利,因此是秀才中等级较高的。贡生有岁贡、选贡、恩贡、拔贡、纳贡几类。除了拔贡和纳贡外,其他选贡都和年龄有关,选贡也称“挨贡”,一个挨字足见年月的煎熬。
明初定制“府学一年二贡,州学二年三贡,县学一年一贡”。出贡的人数有严格限制。
“考贡照近日事例,每岁欲将次年应贡生员限年六十以下、三十以上,屡经科举者六人,严加考选,取其优者充贡。定限次年四月到部听候廷试,文理不通者,即行停降;年老衰惫者,姑授与冠带荣身,不许但挨次滥贡。其有停廪、降廪者,等,方许收复,未收复者,不许起送应贡”。
几个要求:一是在岁考中居末流,而降、停廪,就没有考贡资格,只有在新的岁考中位列一二等的,才有考贡资格。二是年龄限制,在60岁以下、30岁以上,哪怕是很年轻就是秀才,年纪不到仍旧没有选贡资格,所以,尽管朝廷规定禁止以年老力衰者应贡,而实际应贡者仍大多是年老力衰之人;三是只有屡经科举的廪膳生,方许应贡,后曾规定,将屡经科举限定在“曾经科举二次”,三年一次大比,即使顺利,最少也需要在廪膳生的位置上挨满六年,方可应贡。而事实并非如此顺利。由于科举生员配额的存在,有些生员虽岁试前列,但科考一般,无法参加乡试;而有些尽管可以乡试,但偶然因事故不得进场。这样,年复一年,要获得曾经两次乡试的资格,非十年不可。
从应贡秀才的要求,已决定了应贡生员必然年龄偏大。与此同时,人才日多,生徒日盛。相比之下,生员出贡的机会比明初更少。明代中期苏州一府生员仕进之途的基本状况:苏州一府八州、县,在学生员大约1500人。合三年所贡,不及20人;乡试所举,不及30人。科、贡二途相加,获出路者仅不到50人,约占生员数的3.3%。年复一年,生员累计数量更大,出贡更难。
贡生仕途:以学官为主
一是地方府州县官,二是出任教职。后期,地方学校的学官,除了少部分是举人担任,成了贡生的专职。
学官的官衔尽管不高,贡生也需千辛万苦才能获得此职。且不说耗时之长,就是出贡后,也需经四次考试,先廷考,进国子监后继续考,然后吏部考,合格的再廷考,方能授官。所授官职也以教职为主,教职在后期已经不被重视。
除教职外,授官也是杂官,而且重科甲,轻贡生,贡生出生的官几乎无升擢希望。
对于大多数生员来讲,能出贡再授教职已是万幸,毕竟有的秀才贫困潦倒,退无他业,进无门路。
纳贡:有钱人的游戏
秀才可以通过纳捐的方式入监,免去苦挨而获得监生身份,借此入仕。纳贡成为纳贡生后,早期也需要经考选才可以授官,后期则是明码标价捐官。明清视纳贡的官员非正途出身,并不被同僚所看重。
秀才作为科举中最低科名,尽管有一定的特权,但随着秀才人数越来越多,地位与早期相比下降明显。作为秀才尽管有出仕的机会,但竞争激励,论资排辈,只能苦苦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