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的审判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两审终审制:
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即告终结。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等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抗诉。一般一审程序先有基层人民法院审理,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二审案件。特殊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可能被判处无期或有期徒刑的,根据我国法院级别管辖,由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审判公开原则: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公开审判制度旨在保障司法公正,增强司法透明度,允许公民和新闻媒体记者旁听审理过程,并公开举证、质证等。
合议制度: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外,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
回避制度:
司法人员由于与案件或者案件的当事人有特殊关系,不得参加办理该案件。这一制度旨在避免利益冲突,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陪审制度:
对于已发生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上或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时,依法重新审判并予以纠正的一种特别的审判工作制度。人民陪审员可以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与法官组成合议庭,共同对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独立行使表决权。
辩护制度:
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辩护权,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自行行使辩护权,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
诉讼代理制度:
在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均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司法调解制度: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采取调解的方式,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解决民事权益的争议。
司法救助制度:
对于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实行缓交、减交、免交诉讼费用的救助制度。
这些审判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旨在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公民权利,并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