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京剧四要素《字、气、劲、味 》
字、气、劲、味为四技 没有四技不成艺
1. 字、
京剧演唱第一要素是把字唱准、唱清、唱真、唱好。
京剧唱念中的吐字,当字音随着口形送出时,有经验的演员在演唱时并不是直出直冲的吐字发音,而是将发音元素分散,分清字的头、腹、尾,而后将字缓缓送出。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字头、字腹、字尾交代的很清楚。而在每个字的音素中,什么音素较响,较有力度,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必须了解熟悉并掌握这个规律 。
比如“见大王”的“王”wáng字和“怕谈以往”的“往”wǎng字,张口是w,发音较有力较响的音素是án, 发音是开口呼,它的发音不仅要响,而且“慢镜头”的时间还要相对长一些。由w过渡到án,加大力度到后鼻音áng;如果一张口,就把嘴巴张得很大,直接到áng,整个字的发音就成了地方话的发音了,整个而且淡而无味。《红灯记》中“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的“往”字,从剧情和此时此地李奶奶的心境看,这个字既是逻辑重音,又是情感重音,演员应十分重视这个字的力度和强烈的感情色彩。高玉倩在这个字特别是w上下的功夫及其效果,后继者,可以说无出其右。
再看看“恰”的发音。“恰”的字头是qi , 凡是字头的介音是 i的,就是齐齿呼,因为“恰”的字尾是 a , 所以它的开口发音在 qi 上,qi 的“慢镜头”时间也相对长一些,然后落到ia,把a唱响唱亮唱美。不能一开口就把嘴巴张得很大,就到ia。同样,前、千、乾一类字,发音重点也在字头q i或 ci上。字腹的发音也不能张口太大。有人把带齐齿呼字头的发音称作半开口音,就在于防止嘴巴张得过大。
在京剧演唱中,咬字吐字行腔至关重要。咬字要做到托、清、稳、巧。
托:咬字要用气息托住,不能只用唇齿的力量;
清:要把每个字都要非常清楚的送到听者的耳朵里;
稳:就是把气息和力量都要用的均匀,不能有跳跃感;
巧:要轻重适当,虚字不要太实,实字要有劲不能拙。
2、气、
以气振声:
所有唱腔是用气息来支撑演唱。气息靠丹田气烘托。不能单用喉咙唱,用喉咙唱出的音很单薄,即不美也不饱满。
要提起来唱。就是要借助腹部肌肉运动,带动胸腔的气息,扩大胸腔的储存和收放。所以只要开口唱就必须要收小腹,即气存丹田。气从丹田提起来,放出时根据唱腔控制好大小强弱,轻重缓急。
腹部要支撑得住气息 ,运用口腔、鼻腔、头腔,使声音借助所有器官,使之共振、共鸣,达到唱腔优美动听。
气口及技巧:
必须按唱腔气口设计要求和名家演唱典范方法,把每一段唱腔一气呵成。不能任意换气 、缓气 、偷气 、就气 。
不同的换气方法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气口不仅是补充气力,更是唱腔之技巧的要点。气口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着唱腔的表情达意,关系着唱腔的流畅顺达,更能体现唱腔的韵味。
常见气的毛病
音断意不断的地方不是气口,不能换气。
有气 无声——音断气不断,可保持唱腔的圆润。
“气粗”是讲运用气息缺乏控制技巧,把吸入的气息合筒呼出,由此造成了声音的浮浅不实。
“气弱”即气息不足,发出的声音则单薄无力。
“气浊”即气息浑浊不匀,发出的声音则滞涩漫浊。
“气短”即吸气不入丹田,没有注意保留,或气用在前,不管后。造成上气不接下气。
“气散”即气息全盘用尽,由此发出的声音自然也就干枯竭尽了。
3. “劲”
劲的运用,与吐字发音、感情的表达、气的运用有直接关系。它是随着发音吐字的技术要求而灵活运用的。唱腔劲头的恰当掌握,对唱腔的巧、拙关系极大,也为演唱一技。
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使音乐旋律更美、更动听,更能体现演唱者的功夫。初学者要多听,除了学会唱腔及旋律,也要注意每一句唱腔的劲头所在点。
毛病:强弱不分。收音无力。虎头蛇尾。
4. “味”
熟练掌握以上三点技巧,自如运用到每一段每一个音符,而达到的最高境界,完美的一段唱腔,必然是字、气、劲整体的统一。有声必定有音,有音必定有字,有字必定有韵。开唱必定有音,有音必定有气,有气必定有劲。如无,则其演唱平淡乏味。听众就会说:“唱的不够味、”“唱的不到位、”唱得好的,听众就会说:“韵味十足”。
①生活浯言经过“唇、齿、舌、牙、喉“五音的修饰变成艺术语言。即对唱词的认识能力和运用能力。
② 生活呼吸变成艺术呼吸,也就是说把呼吸变成有控制、有节奏、有伸展的艺术性呼吸方法。即对气的掌控和运用能力。
③生活嗓音必须经过共鸣器官的润色变成艺术嗓音。即对发声点的掌握和共鸣腔体的运用及掌控能力。
使声腔艺术达到最高水准。六个字:甜、亮、脆、美、水、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