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泡米。
大米清洗干净,用少量水浸泡两个小时左右,不能泡太久哦,浸湿泡软一点就行。
第二步:炒米。
浸泡好的大米,稍微掠干一下,然后放进柴火灶的大锅里翻炒。柴火不能太大,太大了,大米还没炒熟已经烤焦了;柴火也不能太小,小了受热不均匀,容易造成一些米炒熟了,有一些米还是生的。这就要靠有经验的老师父了,火候的掌控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掌握的。
炒米的时候,掌勺的师父拿铲子的手一刻也不能停下,要上下翻飞,面面俱到。米炒到金黄色,熟而不焦为最佳。如果有百十来斤的米,炒完估计要花上一整天的功夫,整个胳膊都是酸的。
第三步:打粉。
大米炒熟成金黄色后,放进密封的容器,封存二十天左右,就可以碾成米粉了。为啥要封存二十天这么久呢?因为大米在柴火锅里刚炒熟的时候,锅气犹存,火气还猛,相当的燥热,存放上一段时间,可以慢慢的接收地气,去除掉柴火大炒时的锅气与燥热,这样子,制作出来的炒米饼吃起来才不会热气上火。
村里专门的档口,有碾米粉的机器,1000克炒米可以碾成约800克的米粉。碾米的过程中,适当放些白砂糖,伴着米粉一起碾碎,可以按1000克炒米+250克白砂糖的比例,这样子做出来的炒米饼就不会太甜,也不会淡而无味。
第四步:配料。
炒米饼的主要材料为大米制作成的炒米粉,其他常用的配料有:花生米,花生油,黑芝麻,椰蓉等。当然,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由于物质的贫泛,更多的是纯炒米粉制作成的炒米饼,口感就比较单一了,但也是那个年代的美味年食。
花生带壳炒熟炒香,放凉后,去外壳去红衣,碾成碎粒,但颗粒也不能太碎小了,会影响炒米饼的口感。花生米和花生油是必备配料,黑芝麻和椰蓉可以提香和增加更丰富的口感,视各人喜好,可加可不加。
第五步:混料。
混料是很讲究的,配料混合的比例,是当地人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口感与喜好得出来的经验,放多放少了,都会影响炒米饼的味道。花生油用的比例较多一点,1000克炒米粉配500-600克花生油,60克花生米,20克黑芝麻,椰蓉适量。混合起来,用手搅拌,反复揉搓,至湿度适中,所有配料都互相均匀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料就完成了。
第六步:制作炒米饼。
前面五步做好了,就万事俱备了,可以开始制作炒米饼了。
以前制作炒米饼,用的是木制模具,一个长条硬木,上面开挖出直径七八厘米、深度1厘米的饼模,里面还雕刻上祥禽瑞兽花草树木,也可以刻上福禄寿、如意吉祥等中国书法字体,主要是用来增添春节祥瑞的年味气氛和制作出来时的花式更加的好看,人们会更加的喜欢。
现在的人们,为了在制作过程中更方便实用,以前木制的饼模已经很少用了,进步改造成不锈钢的饼模,就是下面这种约五厘米直径的不锈钢小圆筒,配上一个用来压实的不锈钢小塞子,呵呵,都用上了活塞原理了。
把混好的材料,填充满不锈钢模具,然后压上小塞子,用小锤子轻轻的敲打,砸实,混料受压凝结成圆饼状,固而不散,炒米饼就算成型了,然后一个一个的排满在竹制的筛子上。
制作炒米饼,也是一个愉快的闺蜜相聚的过程。定好了制作的日子,呼朋引伴,叫上最好的闺蜜朋友,大家相聚一起,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家长里短的,欢笑声,打饼声,其乐融融。这一幕,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谁家做饼了,左邻右舍都会赶来帮忙,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大家都有空,那时候的电灯都是奢侈品,点上三两盏煤油灯,昏暗的老房子里,大家围坐一起,搓粉的,做饼的,敲饼的,烤饼的,分工明确,说说笑笑,在即将完工时,主人家就做上一大锅的腊鸭芥菜粥,那个的暖,那个的香,值得一生回味。
第七步:烤饼。
把成型了的炒米饼,排满了竹筛,放到柴火灶的大锅里,盖上盖子,进行大火蒸烤5分钟。
5分钟之后,炒米饼就可以出锅了,盖子一打开,热汽升腾,新鲜出炉,香气扑鼻。拿出来,放在旁边的支架上,自然的掠干放凉。
第八步:储存。
放凉了之后的炒米饼,就算是真正做好完成了,而储存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把完成的炒米饼,一个一个放进早已经准备好的竹篇箩框里,箩框一定要用薄膜密封好,装满之后打结,放阴凉避光处存放。这样子储存的炒米饼,保存好的话,一般可以从年头吃到年尾,而不会发生变质。
在广东地区,有一首流行很广的民间歌谣:“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 可以说明在广东,很早就有春节做炒米饼的习俗。
广东农村的纯手工传统炒米饼制作,流传了有多长时间,我也不大清楚了。但作为春节时制作的年货,时至今日,工艺和做法,历经不同地区的不同传承,原理基本都是一样,但各地的做法会稍有不同,不断的改进发展,推陈出新,从以前的果腹充饥,到现在的美味年货,既可当零食自吃,也可以成为送礼佳品,老少皆宜。
而且,炒米饼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单止在春节期间才制作,在一些地方的商铺,作为地方特产,平时也能买得到,随时都可以品尝,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一个见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