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一下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是不是特别熟悉呢,这段话是孔子最为著名的言论,寥寥数语就概括了自己的人生数个阶段的经历,并且按照时间线,从十五岁开始直到70岁,他的道德修养以及哲思境界,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
咱们先对这段话进行一下解释——“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下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有所成就,打下学业以及事业的基础;四十岁可以明辨是非,对世事不困惑;50岁的时候,明了天下事物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听到一切就不感到吃惊了;而到了七十岁,我就达到了一种“我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都契合规则规律”的境界了。
看完释义,您会发现有些地方,会和你之前理解的,有偏差的地方。比如“三十而立”,在人们的印象里,不是“成家立业”的意思吗?而“七十而从心所欲”,这里的“从心所欲”不就是“随心所欲”的意思吗?
但事实上,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
一、何谓“三十而立”?
咱们一步一步来,“三十而立”这里的“立“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就要跟前边的话语联系起来,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开始立志求学,孔子学的是什么呢?学得是“礼”。而在论语中其他的篇章中,也有关于“礼”和“立”的阐述
《论语·泰伯》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尧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所以,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三十而立,其实是说的“三十知礼”,而这里的“礼”在孔子所处的年代可以是“周礼”,但是到了我们现代,我们也可以拓展一下,把它理解为“道德修养、学问知识以及价值观”。
所以,孔子这里说的“三十而立”,并不是“人到三十,需要事业有成”,而是“知识储备、道德修养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打下了基础”的意思。
二、“七十而从心所欲”,到底啥意思?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这三句话,大家的理解一般没什么偏差,就不再赘述。咱们这里具体对“七十而从心所欲”进行一下解析。
很多人会把“从心所欲”理解为“随心所欲”,理解为“人到七十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真的是大错特错了。
我们之前说过,这段话描述的是孔子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他的道德修养是逐渐提升的。而七十岁时,他到达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解释,肯定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我们还要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原文上来进行探究解读。
仔细解读这句话,我们不妨先把前面三个字去掉,就会发现其实它是缺少一个一个主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认为,在这个括号()中,应该添加一个“礼”字,这样意思就豁然通达了——我做的任何事情,都与礼相合,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正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吗?
所以,品读《论语》,三十而立并不是让你成家立业,七十而从心所欲也并不是让你做事情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