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半月谈丨当千年古都遇上思政教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7:47:00    

半月谈记者 陈钢 蔺娟 许祖华

身处千年古都西安的碑林区,这里有国家和省市级文保单位27家,非遗项目10大类78项;区域内还聚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17所,各类科研机构131家。

近年来,为破解思政课程“空泛、单薄、僵化”问题,碑林区千方百计统筹区域优势资源,让鲜活素材浸润思政教育,探索出一条融合地区资源、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政教育路径。

让悠长文脉浸润思政课堂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仕女俑的神态、服装和发髻。”在西安博物院,讲解员引导碑林区小雁塔小学的学生们感受唐韵之美。随后的美育社团课,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黏土仕女俑从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中诞生。

小雁塔小学校长钱发成说,学校与西安博物院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的悠久璀璨。

这样的活动正在碑林全区开展。碑林区委书记张帆表示,碑林区立足古都西安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历史文化和各类社会实践基地资源,经过多年研发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一系列学生们“爱听爱学、入脑入心”的思政课程。

“每次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体会当年交大师生听党指挥跟党走,毅然从上海来到渭水之滨的不平凡经历,我的内心都会澎湃不已。”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赵浩泽对学校开设以西迁精神为特色的思政课感触深刻。

大学南路小学每年举办“合木盛唐小镇”活动,校园里中药香囊、唐流彩、拓印等展品琳琅满目。师生们会身着汉服,在“大唐运动会”的射箭、投壶、捶丸中一展身手。

大学南路小学校长李茵说:“切身体验非遗课程和传统文化,孩子们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社风民俗的感染。”

碑林区教育局局长杨磊介绍,碑林区与西安事变纪念馆、交大西迁博物馆等单位共同开设“历史的转折”“西迁记忆守护者”等课程;利用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优秀博物馆资源,开设“博悟”“周秦汉唐”等课程;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办皮影、棉絮画、脸谱等非遗课程。

让行业榜样成为思政教育资源

讲好思政课,师资队伍至关重要。在建设好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碑林区着力加强汇聚各行各业兼职教师的力量。“我们协同多方力量,组织先进模范人物、文化学者、科技工作者等,作为思政课特聘教师进校园讲授思政课,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促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张帆说。

“我们邀请各学术领域的院士、长江学者、知名教授等专家定期开展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各领域热点话题、学科前沿知识,还邀请从事各个行业的家长和校友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西安市铁一中学校长庆群说,学校提倡“全员德育”,坚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工作场”,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

刘诚城是西安市射击协会的射击教练。受大学南路小学“家长讲师团”邀请,他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介绍射击运动发展史,讲述射击场上一个个奋斗故事。“爸爸的讲述让很多同学对射击运动产生了兴趣,也让我们了解到运动员为国争光背后的努力付出。”大学南路小学学生刘肖凝卓说。

李茵介绍,学校组建的“家长讲师团”,邀请非遗传承人、航天工程师、退役运动员以及从事医生、法官、警察等职业的家长,开展“职业背后的价值观”专题课堂,让各行各业奋斗故事成为思政教育资源。

让思政教育由浅入深合理衔接

作为陕西省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示范区,碑林区结合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构建富有辨识度的思政课体系,力求教育内容由浅入深、教育方式循序渐进、教育成效螺旋上升。

在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卢黎歌的指导下,西安交通大学及其附属学校明晰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阶段突出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品行养成与价值塑造,高中阶段重在知行合一、学理初探,大学阶段则重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巩固和理论探究。西安交通大学附中校长訾艳阳介绍,学校承办了西安市“大中小同上党史课”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课例展示等系列活动。

在西北工业大学及其附属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脉络,形成了上下贯通、紧密融合的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模式。在小学阶段,以榜样力量为核心,播撒报效祖国的种子。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编写了校本课程《中国的脊梁》,分别讲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等8位功勋人物的故事,采用案例研讨、角色代入等多元教学法,深度解构科学家精神内核,塑造“忠诚·执着·朴实”的价值坐标,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参观“中国航天日”科普宣传周航天科技展

在中学阶段,将西北工业大学“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精神传统融入育人体系。在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中,八旬高龄的张立同院士将毕生攻关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故事娓娓道来,实验室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令学子们热泪盈眶。思政课教师安婷婷说:“这些沉浸式科普活动场场爆满,课后讨论经常延续数日,科学家书房里的灯光已成为学生周记中的高频意象。”

在大学阶段,以“中国创造”为核心,引导学生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在由西北工业大学9个学院联合打造的“大国三航”思政课上,一个个重大项目科研攻关故事感染着所有学生。“‘大国三航’课程让我对前沿科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课后实地观摩3D打印的精密结构与模拟飞行的沉浸操控,让我切身感受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震撼。”软件学院学生陈曦说,“希望我也能为科技赋能未来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