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沂蒙精神·大家谈⑨|“撬动历史”的独特“支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6:03:00    

党的作风建设孕育铸就了沂蒙精神,也要用沂蒙精神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

沂蒙精神“撬动历史”的独特“支点”

□ 王成娟

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山东党组织持之以恒狠抓作风、以优良作风凝聚人心的历程进行梳理,也需要辩证性剖析当下作风建设的困境,继续用沂蒙精神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这不仅是沂蒙精神赋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研究的重要理论任务,也是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实践要求。

中国共产党不是这三种“官”

从生成逻辑来看,党的作风建设孕育铸就了沂蒙精神。“你是灯塔,照亮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诞生于烽火沂蒙的这首《跟着共产党走》,成为人民群众“永远跟党干革命,砍下脑袋也不叛党”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的良好形象,点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有何不同。

中国共产党不是站在老百姓头上的“官”。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把人民当成维护政权的工具。后来,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试图唤起对民众力量的重视,但他所创立的国民党不但没能解决这一问题,反而搞得民生凋敝。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发自内心地尊重和敬畏人民。1944年11月,针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发动群众中存在的问题,时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主任的黎玉发出了“民主政府是站在人民头上统治人民的衙门呢?还是由人民选出,为人民办事的机关呢?”等对领导干部的“四问”。这“四问”在根据地广为流传,统一了干部思想。认知化为行动更有力量。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有踩坏了老乡的西瓜,一定要照价赔偿的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有积极帮百姓解决困难,带头吃发霉煎饼的“菩萨司令”廖容标;有大灾之年毅然卖掉祖林,救济难民的“庄户县长”王东年;有“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也有“满缸净院”的亲民行动。沂蒙人民在与历史的比较、与其他政党的比较中看到,中国共产党不是站在老百姓头上发号施令的“官”,而是一个为民爱民、以行践言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不是蹲在机关里的“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此后,毛泽东多次严厉批评官僚主义者的不实作风,称他们如同闭目塞听、脱离群众的泥塑菩萨,“久坐不动,十分无用”。为克服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作风,1940年9月13日,山东省战工会在全省行政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民众,不做“等因奉此”的文牍主义者和蹲在机关里的“官”。1942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作出《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时,明确要求各地区“依据并研究当地情况,具体布置这一工作”,杜绝纸上谈兵。鲁中军区倡导工作汇报“用数据说话”,例如1944年大生产运动中,各部队上报的开荒面积必须经实地测量,由群众签字确认。这些求真务实的举措背后,是对民众利益的切实关注,是行军不踏青苗、拴马不啃树皮、打铺不用牛草、看戏不乱拆墙头等一件件小事的落细、落实。

中国共产党不是贪污腐败的“官”。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是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山东抗日民主政权自建立起,便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贪腐问题保持高度警醒。1940年11月,黎玉《在全省行政会议上的闭幕词》中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明显标志,就是廉洁化,要反对贪污、腐化、浪费”,奠定了各级政府倡导艰苦奋斗,严惩贪污浪费的基调。1942年2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作出《关于招待会餐等费之决定》,倡导节俭、反对浪费。1943年6月,山东军区、115师颁发《关于拥政爱民的决定》,要求军队要“爱护人民一针一线、一草一木的利益。除人民交纳的公粮田赋等义务外,不应丝毫侵犯其利益。”除了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山东抗日民主政权还出台了系列防腐治贪条例和法规,如《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关于严禁贿赂的决定》、《山东省惩治贪污公粮暂行条例》等,依法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通过完善干部监督机制,遏制了干部腐败堕落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发生,赢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沂蒙精神的三个“支点”

任何一种传世的精神,都是历史基因与时代脉动完美结合的产物。当前,用沂蒙精神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需要从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出发,探寻其“撬动历史”的独特“支点”。

最珍贵处,在于准确把握其与时代的结合点。沂蒙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之后的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持续丰富发展。它深深植根于作风建设的沃土,历经战争年代的淬炼、建设时期的磨砺、改革开放时期的考验,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对这片土地的繁荣发展产生了强大推动作用。当前,国际国内的政治生态发生着巨大变化。但纵然时移世易,作风建设的深层次逻辑却一脉相承:那就是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艰巨,越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从党的建设角度出发,沂蒙精神彰显了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品格,这与我们党保持清正廉洁、抵御各种风险的要求是根本一致的,也是衡量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把尺子。如何在创新发展沂蒙精神的过程中,找到社会生态变化、价值系统调整与作风建设稳步推进的内生逻辑,找到新精神力量的增长点,仍然是今天重要的时代课题。

最根本处,在于精髓核心始终不变。密切的党群关系,是沂蒙精神的思想精髓和价值所在,它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不因环境的变迁而力量消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由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莒南县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以愚公移山的执着,“一把镢头一张锨,敢教日月换新天”,先后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笔批示。改革开放初期,平邑县九间棚村在悬崖峭壁间修路架电、引水上山,实现高山水利化,让我们重视针对不同形势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水平。新时期,临沂商城、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提示我们,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在经济工作中仍然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当前中国共产党能否永葆先进性,起根本性作用的依旧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怀忧患:“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很牢固,但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意识。人心向背事关重大,失去了民心,党就有危险。”从战争年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新时代的“八项规定”,从根本上要解决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不能失去血脉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从群众的呼声中寻找问题根源、求解问题答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治理、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以扎实的作风凝聚人心。

最关键处,在于将“抓常、抓细、抓长”转化为常态机制。践行沂蒙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仍然要靠制度,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硬功夫。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将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有机融入日常工作。以严实作风聚焦主责主业,抓实调查研究、文风会风、出访活动、新闻报道等重点领域改进,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抓细,就是要“深入抓、见实招”,在细微处形成环环相扣的落实链条。须知“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必须紧盯薄弱领域,对行业性、系统性腐败问题需深挖细查,对新型腐败和隐形变异问题要靶向治理,防止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坐大。抓长,就是要“持久抓、见长效”,深化整治、见底见效。

用沂蒙精神滋养作风建设

一言以蔽之,党的作风建设孕育铸就了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也在无形中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加强。

战争期间,正是中国共产党不站在老百姓头上的为民情怀、不蹲在机关里的务实之举、不贪污腐败的清廉之风,最大限度地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并激发了他们对党、对人民军队的坚定追随,使干群、党群、军民成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枪炮所不能战胜的力量。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当前,全党正开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作风建设的最高标准,更非最终目标,而是改进作风的“第一粒扣子”;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我们要用沂蒙精神持续滋养党的作风建设,以制度之治促常治长效,确保干部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作者系沂蒙干部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