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9:44:00
忙碌一周后,如何在佛山寻一处能安放身心的宁静之地?顺德区均安镇沙头社区便是绝佳选择之一。
这里,冰玉堂的南洋风情与黄氏大宗祠的蚝壳古韵交相辉映,月底即将启幕的乞巧节更添几分期待,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古村,触摸历史温度,感受传统魅力。
冰玉堂:自梳女的岁月印记
推开冰玉堂的大门,错落绿植间,两层南洋风格建筑静静矗立,时光仿佛在此慢下脚步。
一楼展厅内,顺德蚕桑经济时代的养蚕缫丝工具静静陈列,竹制的蚕匾、木质的缫丝车,无声诉说着当年丝绸产业的繁盛。旁边,自梳女用过的礼饼盒、藤箱、老式电视机依次排开,礼饼盒上精致的花纹仍清晰可见,藤箱边角虽有些磨损,却承载着她们远走他乡的记忆。
拾级而上,二楼的数百件实物与图片资料更让人驻足。泛黄的老照片里,自梳女们身着素色衣裳,眼神坚定;玻璃柜中,一件件折纸作品、布偶娃娃尤为惹眼——龙船造型灵动,小鸭子憨态可掬,水壶线条精巧。
这些都是多年前自梳女亲手制作的物件,不少还是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地区辗转邮寄回来的,一针一线、一折一叠间,皆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乡的牵挂。
“做一个折纸起码要一个小时,抽空就做,这是我们以前最爱做的事。”负责打理冰玉堂的欧阳连珍正低头摆弄着彩纸,指尖翻飞间,一张普通的纸片渐渐有了形状。她告诉记者,自梳女们当年聚在一起做手工,既是消遣,也是情感的寄托。
记者(左一)正在向珍姨学做折纸工艺品
96岁的黄瑞云是沙头社区最后一位自梳女。早年在新加坡做佣人的她,60多岁才回到故土,如今在妹妹的照料下安享晚年。
见到记者来访,老人精神矍铄,谈及七夕,她眼中泛起光彩:“每年都参加,热闹得很,今年也一定要去。”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自梳女群体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特殊情感。
古建蚝墙:百年风华藏古韵
从黄瑞云家出来,步行片刻便到了黄氏大宗祠。这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的建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外墙——密密麻麻的蚝壳层层叠叠,历经风雨冲刷仍坚固如初。“用蚝壳砌墙不仅隔热防潮,还寓意‘好事连连’,是当地独有的建筑智慧。”沙头社区第一书记黄继勇介绍道。
除了冰玉堂和黄氏大宗祠,村里的黄有权革命事迹展览馆也值得一访。馆内详实的史料与珍贵的实物,讲述着革命先辈的热血故事,为这片古村增添了几分红色底蕴。
作为广东“百千万工程”第一批典型村及顺德区“十村示范”示范村,沙头社区去年完成了连片改造提升。如今走在村里,青石板路干净整洁,古建与新景相映成趣,村容环境的蜕变让更多人愿意走进来、停下来。
乞巧节:百年习俗焕新彩
月底的沙头,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即将到来的乞巧节。
自清朝起,“七夕摆七姐”的习俗便在这片土地上流传:每逢七夕,庙宇或房屋宽敞的人家会在案台上摆开女子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剪纸玲珑剔透,刺绣栩栩如生,面塑惟妙惟肖,供邻里街坊“睇七姐”,一展女子的心灵手巧。善男信女们则会诚心“拜七姐”,祈求爱情美满、身体健康。
“今年农历七月初六至初八,连续三晚,沙头自梳女七姐文化节将在大祠堂热闹开锣。”黄继勇笑着说,届时不仅能看到复刻当年姑太拜七姐的民俗仪式,舞台上还有精彩表演轮番上演,文创市集里的手工艺品、美食市集里的特色小吃,定能让游客不虚此行。
这个周末,不妨走进均安沙头,在古建中读历史,在习俗里品温情,让身心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韵味中得到治愈。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