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9时,来自达州市的邓先生走进新津区教育局,为孩子办理随迁子女入学相关事项。
资料不齐……按照以往惯例,邓先生并不符合随迁子女入学条件,然而,今天新津随迁子女政策再升级,实现了“零门槛、随时办、及时读”——现场,新津区教育局为其成功办理了入学登记,并告知他7月会有一所公办学校通知孩子到校报名,成为新政之后的“第一人”。
这一场景是新津区持续优化随迁子女政策带来的新变化,在这里,不断升级的教育惠民服务为随迁子女提供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保障,也为“流动家庭”托起稳稳的幸福。
“随时办”“零门槛”
让入公办校“触手可及”
新津区第三小学校园内,三年级(2)班的张湘垚小朋友正奋笔疾书,记录着老师所讲知识。她的老家在眉山市彭山区青龙镇,父母在新津从事房产中介工作已有六年多。
家乡与新津相距不远——青龙镇是新津区与彭山区的交界地,吸引他们到新津的,除了工作机会,还有这里的教育资源。
“娃娃幼儿园在镇上读,升小学的时候,我们还是想让她到成都来学习。”母亲周燕霞回忆,女儿幼升小时,她曾为入学政策发愁,“我们在新津租的房子,没有买房,当时担心读不到这里的公办学校。”
当她向新津区教育局咨询后,了解了相关政策,便捷的流程远超她的预期,“我们只用提交居住证明、出生证明等材料,教育局第二天就审核完毕,帮孩子统筹安排了公办学校学位。”她说,娃娃能在新津读书,享受成都的优质教育,一家人都很开心,而且学校活动多,娃娃性格也开朗多了。

新津区第三小学
今年,随着新津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再升级,像周燕霞这样的“流动家庭”到新津就读更简便了。
“以往随迁子女网上申请时需要居住证、劳动合同或营业执照、大成都社保3项资料,今年作了大调整。”新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如今,随迁子女监护人只需要持居住证、劳动合同、营业执照或养老保险当中任意一项资料,即可申请在新津入学。他同时表示,若有家长暂未取得上述任何一项资料的,也可到新津区教育局进行线下办理,在有学位空余的情况下,统筹安排入读公办学校。

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
此外,新政策通过“线上+线下”双通道办理模式,实现随时办理,更加便利。
今天是成都市随迁子女入学申请的第一天,线上申请可通过“成都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服务平台”在4月1日至4月30日集中办理,线下则全年工作日开放,家长可随时前往区教育局小教幼教科或中教科提交材料。
“对于因工作变动需中途转学的家庭,这一调整意味着‘随时申请、随时入学’。”该负责人表示,过去常有家长因错过报名期耽误孩子入学,现在灵活办理模式能更好满足流动家庭需求。
打破户籍壁垒
购房入学政策再升级
与周燕霞不同,来自内江的李慧通过“有房无户”的随迁子女政策解决孩子的就近入学难题。
李慧一家在新津生活五年,最初因户籍限制只能让孩子就读私立幼儿园,“学费贵,压力很大。”幼升小时,她和丈夫在希望城小学旁的隆鑫公园首府购置了房产,但暂时未落户。
得益于新津区“购房入学政策”的规定,女儿刘晴曦顺利读上了“家门口”的希望城小学。“从家到学校就一条街,接送娃娃只需几分钟。”李慧说,孩子如今不仅成绩稳步提升,还参加了学校足球队,“放学后常和同学玩得舍不得回家,完全融入了这个大集体。”
为了让随迁子女适应环境,学校也创造着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主张‘愉快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和比赛,让娃娃们成为校园大家庭的一份子。”希望城小学校长谢华说。

希望城小学
今年,新津区购房入学政策也进行了再升级。
“对于新购房产还没有完成备案手续的,凭购房合同和房管部门说明函即可进行新生入学登记。”新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凭房产申请中途转学的,在划片范围内学校有空余学位的情况下可直接转办,若划片范围内学校没有空余学位,则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至区内公办学校就读。

学校组织的校园活动
对于众多像周燕霞、李慧这样的家庭而言,孩子的笑脸和成长,正是这座城市给予他们这样随迁家庭的一份温暖。
教育公平是民生头等大事,近三年,新津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提供了10480个学位。“无论是线上申请还是线下办理的,新津区都会为每一名随迁子女统筹匹配1个公办学校学位,目前,新津区已让6172名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新津区教育局负责人称,未来还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让教育成为吸引人才、温暖民心的城市名片,让“幸福水城”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