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1:58:00
奔流新闻讯(记者王夏菁)泥土之下,是沉睡千年的历史遗存;笔尖之上,是考古学者炽热跃动的艺术灵魂。7月10日,“泥笔春秋——赵吴成画文作品展”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启幕。这场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简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展览,将带领观众踏上一场考古严谨与艺术激情碰撞的时空之旅,111幅饱含文化深意的文物画作,为解读华夏古文明密码开辟了一条独特路径。
深耕考古一线三十余载的赵吴成,1963年生于兰州,自幼习画,师从张朋川先生。自1986年进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他的足迹遍布甘肃野外考古现场。在发表数十篇重要学术论著之余,他选择以画笔代替铁铲,让库房中沉默的考古发现重焕生机。
“三分艺术,七分科学”,赵吴成在开幕式上分享创作心得时称,“纯粹的技术会令文物图呆板。古人创造的器物本就是审美产物,加入艺术表达,才能还原其生动神韵。”
奔流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作品聚焦青铜器、陶器、佛像等华夏瑰宝,突破了传统文物绘图的窠臼。兰州市钢笔画协会会长何军评价:“赵老师融合重彩、淡彩等多元技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赋予文物深邃的文化表现力。”
“你看,陶罐上的裂纹画得栩栩如生。”展览现场,几位银发观众俯身细观牛皮纸上的《马家窑彩陶》,中性笔勾勒的几何纹路间竟和文物照片别无二致。年轻的参观者们挤在《青铜佛首》前争论:“明明是钢笔,怎么画出青铜锈蚀的质感?”
赵吴成告诉奔流新闻记者,他的创作是一场不拘一格的“实验”。他大胆采用牛皮纸作画,中性笔、小学生彩色笔信手拈来,甚至用头油表现战马的骨骼质感。“技法无定式,万物皆可为笔”,赵吴成坦言,“若囿于学院派工具,便难超越前人。唯有抛开束缚,才能让画面传递真实的生命律动。”这种打破常规的探索,使他的画作在科学精准的考古记录之上,迸发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让冰冷的文物在纸上“活”了起来。
本次展览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的展示,更是艺术与考古领域创新结合的典范。何军表示,此次合作拓展了绘画的功能性与文化深度,为跨领域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在开幕仪式上,赵吴成还向甘肃简牍博物馆捐赠代表作,馆方郑重颁发收藏证书。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