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春逐梦越秀 同心融通湾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8:12:00    

“动力启航—广州实习团2025”正式结业。 资料图片

在一排排充满科技感的吉他之间,实习生们在慢慢熟悉拿火音乐的科技研发特色;在律所,他们学习基金清算方案;在越秀山体育场,他们讨论赛事灯光的科学布局……一群香港籍实习生在越秀通过一个月的实习,体验穗港澳的融合发展,这是他们观察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窗口。

除了青年人才的培育和对接,越秀更积极促进穗港澳三地的交流与融合。在这里,越秀为港澳子弟搭建“连心桥”,为青年人才打造“成长营”,为湾区居民续写“文化血脉情”。一系列扎实举措,不仅为港澳同胞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也为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 马艺天

搭“教育连心桥”

在朝天小学的校园里,越秀的少先队员们正在介绍中药研磨机器人、榄雕香囊、古法卷艾条……就在6月中旬,17个“岐黄薪火”红领巾小社团在活动现场展示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其中,来自港澳子弟班的同学们更是体验到了丰富的中医药传统文化。

事实上,自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起,越秀区就主动先行先试,率先选取两所区属百年名校——广州市培正中学和越秀区朝天小学,在全国首创设立公办性质的港澳子弟班,让港澳子弟在越秀区内享受多元化且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有效解决了在广州就业创业港澳人士的后顾之忧。

“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美德、丰富知识,像小树苗一样在湾区沃土扎根成长。”朝天小学六年级港澳班潘裕熹分享道,在越秀的港澳子弟班,他学习了中医传统文化,还在同根同源的广府文化中加深了家国情怀。

以教育为桥梁,越秀积极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高地,进一步擦亮“学在越秀”的品牌,把港澳子弟班打造成为湾区基础教育合作交流展示的新窗口。

建“青年成长营”

在香港回归纪念日的前夕,“动力启航—广州实习篇2025”正式结业。来自香港的约30名学生在广州越秀完成了近一个月的实习,体验到了人文经济以及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

来自香港教育大学的吕卓文说,在实习期间,他跟随企业团队走访越秀山体育场等场馆,近距离接触到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我第一次到职场参加实习,我的直属领导不仅在工作上提供了很多指导,也在生活中提供了很多建议。”

一次实习机会是一扇观察融合的窗口。2023年以来,越秀区委统战部、区大湾区办、团区委、区人社局、区工商联等单位联合,建立为粤港澳在读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的长期合作机制,聚焦港澳学生实习需求,向社会各界发出岗位征集邀约,拓宽实习渠道,提供来自电子商务、金融、律师、广告传媒、文化旅游等优质实(见)习岗位。截至目前,共面向港澳台青年挖掘辖内实(见)习岗位约700个。

这样的实习计划为湾区发展带来了一场“双向奔赴”。香港学生带来国际视野与创新思维,为内地企业提供国际化视角;内地同事则帮助香港学生快速了解内地市场规则与实践,形成“共赢式成长”。实习生卞谷霏表示,广州和香港在文化上有着比较相似的氛围,广府文化同根同脉的传承给她带来了独特的体验,“经过这次实习,广州应该会成为我毕业后就业地的首选。”

近年来,越秀不断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越秀)、越秀青年人才会客厅,帮助港澳青年了解创业政策、链接资源服务,为港澳青年提供了解内地、融入湾区、施展才华的宝贵机会,结合产业发展方向,打造港澳青年内地发展的“第一站”和“加油站”,为青年逐梦湾区、逐梦越秀搭建“成长营”。

续“文化血脉情”

在麓湖湖面上,香港青年感受着鼓声阵阵,大家现场观摩龙舟的结构,了解龙舟的制作技艺以及龙舟竞赛的技巧等,进行“水上斗龙”,在共同追溯文化源流与历史纽带中,不断推动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与互助互信。

“在龙舟竞渡中,我们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让我感受到了龙舟运动的凝聚力。”香港青年小王说。香港青年在内地体验龙舟竞渡,正是越秀促进湾区文化艺术交流交往的一个生动注脚。

近年来,越秀区在大型节庆活动、研学活动中加强传统文化浸润,利用越秀深厚的广府文化底蕴,策划组织特色文化交流活动:

在广府庙会中,邀请港澳青年、外国友人、“广州好人”代表等共同漫步广州古代传统中轴线,深刻感受千年广府文化画卷;“同心聚力·共筑全运”2025穗港澳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见证穗港澳三地共约150名青少年的全运激情;在北京路—海珠广场商圈,率先打造港澳人士文化旅游消费服务友好街区,便利港澳人士北上消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选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定点医疗机构,为香港居民在内地就医提供便利……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中心区,越秀以共同的文化血脉滋养互信交流,增进三地同胞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丰富的文化活动在穗港澳居民之间不断加深认同,使其成为大湾区共同的精神财富。一个“广府文化源地”和“穗港澳情感枢纽”的形象日益鲜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