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4年底,山东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659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07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3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7家,居全国前列。但是,仍面临不少挑战,比如,虽然山东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但仍需持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可持续竞争优势;山东的单项冠军在产业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去传统产业、去重化工业的新特征,但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未来产业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涌现稍显乏力
从创新型企业到制造业单项冠军,应进一步完善梯度培育机制
山东“专精特新”如何“破圈突围”
□ 刘如月 冯文娜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发展特征的中小型企业,是细分领域的“领头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对于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完善产业生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要求“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要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作为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的制造业大省,因势利导、精准“滴灌”的梯次培育体系可以挖潜现有产业优势,促进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量居全国前列
当前,山东正紧紧围绕43条重点产业链条开展中小企业培优塑强行动,着力打造专精特新企业“全周期培育、全要素赋能”生态,逐步构建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纵深培育主体。截至2024年底,山东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659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07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3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7家,居全国前列。
为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山东省全面开展了技术改造“建档立卡”、技术人才企业职称申报等新型培育模式,并积极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集群化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数字化应用率已超8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应用率达100%;累计培育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6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3家。

数据来源:工信部官网
面临四大挑战
山东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不少挑战。
第一,企业需坚持深耕细分领域,锻造核心竞争力。工信部发布的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有上市企业995家,其中山东有42家。2020年至2023年间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数分别为0.055件、0.085件、0.159件和0.078件,山东则为0.095件、0.071件、0.071件和0.024件,可见,山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仍需持续深化核心技术优势。此外,自2019年至2024年,全国共有70余家“小巨人”企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山东暂无“小巨人”企业获此殊荣。总之,虽然山东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但仍需持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可持续竞争优势。
第二,“小巨人”企业培育增速放缓,且呈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态势。以工信部发布的六批累计159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为例,江苏、广东(含深圳)、浙江(含宁波)和山东(含青岛)累计拥有“小巨人”企业数量为2220家、2100家、1862家和1235家。2022年至2024年,工信部评定“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变化趋势为48.70%、-15.75%、-17.95%,山东变化趋势为81.90%、-25.40%、-45.00%,2023年及2024年的变化趋势远低于全国,可以看出山东“小巨人”企业培育增速逐步放缓。与此同时,省内“小巨人”企业区域分布严重不平衡,青岛、烟台、济南、潍坊等四市合计占全省总量的约45%。其中,青岛以累计190家“小巨人”企业的成绩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烟台、济南、潍坊各市累计数量也超80家。未来需要针对不同城市的工业基础、现有状况和发展潜力等,因地制宜推出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精准有效的培育赋能举措。
第三,亟待提升集聚集约水平,持续强化协同创新。截至2024年年底,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产业集群共520个,山东略逊于广东(49个)累计拥有44个。其中,从入选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数量上看,相较于广东(14个)与江苏(12个),山东(11个)略显落后;先进制造业集群,山东(3个)亦落后于江苏(10个)与广东(7个);但是,山东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数量却稳居榜首,分别为23个与7个。总体而言,山东在先进制造业与创新型产业的集聚发展上不及广东和江苏,创新型领军企业数量较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程度较低,大中小企业间的协同发展受限;部分产业集群存在特色化不够突出、企业定位互补性不强,集群内主体间协作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仍需以“链长制”为抓手,推动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第四,急需颠覆性、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涌现,加速布局前沿新兴产业。以山东4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创新为例,2020至2023年间每家企业每年平均申请0.595项探索式创新专利,低于全国平均数0.672项;平均申请15.941项渐进式创新专利,低于全国平均数18.927项。由此可知,山东仍需引导企业深耕技术开发与创新,尤其是对新兴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创新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支撑。与此同时,虽然山东以237家单项冠军企业居全国首位,然而从产业分布上看,单项冠军企业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等传统制造领域占比约50%。虽然较工业结构升级之前,单项冠军在产业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去传统产业、去重化工业的新特征,但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未来产业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涌现稍显乏力。因此,山东需加速布局前沿产业,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开放、创新、完备的产业生态。

从“专”“精”“特”“新”入手
为了形成“培育有方向、发展有支持、要素有保障”的体系化培育格局,山东应注重从“专”“精”“特”“新”等方面入手,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快速成长和优化升级。
其一,“专”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协同创新环节。梳理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份额占比领先的骨干企业,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倾斜等方式协助企业在细分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速其在专业赛道不断“破圈突围”,培育更多专注细分市场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发挥政府科技项目导向性作用,瞄准组件化通用技术、细分行业专用技术等,向专精特新企业发布重点项目合作、关键技术攻关等供需目录,积极引导企业与多样化主体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共享资源和信息、协同攻关等形式实现共同创新目标,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积极组织并及时公布高校、科研院所发布适于产业化的创新成果清单,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加速高质量科技成果向专精特新企业转化。
其二,“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协调区域发展布局。政府需要激励引导并重,统筹协调各种政策工具,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例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明确产权归属,营造崇尚创新和鼓励创新的氛围,牵头整合产学研各方力量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并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强化分级分类管理,鼓励各级公共服务平台聚焦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速度,提供个性化、订单式的专属服务。例如,对存在资源短缺、技术瓶颈等问题的中小企业,政府可对创新项目提供部分风险补偿,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帮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既统筹全局又注重区域差异化,推动产业错位布局和区域特色化发展。如青岛、济南等城市可以侧重高端信息技术产业的布局,而聊城、菏泽等欠发达地区则可以重点发展智慧农业和电子商务,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
其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进一步突破链群融合。精准定位集群主导产业,明确龙头企业独特优势,通过“集群+主导产业+产品”的方式培育和提升产业集群品牌,提高集群内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在梳理重点产业链高端提升和短板突破目标的基础上,聚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培育带动效应强的龙头企业,集聚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中小企业,促进链内企业联动融通,有效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要素,推动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发展和能级提升。通过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集成应用,搭建集群内资源共享和管理平台,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助力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助力知识链融通,促进企业汲取多层次、宽领域的知识成果,加速通用技术知识的流动与整合,以多元化知识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其四,“新”兴技术创新引领,纵深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焦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通过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的模式,集中创新资源力争在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通过强调技术迭代和交叉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建立灵活的监管机制,构建包容创新且审慎的监管体系,促进前沿技术在省内的落地转化,并通过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重点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优化人才评价与考核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人才为技术创新服务。加强对外合作,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技术合作,推动产业与市场的开放,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