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10:53:00
在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一隅,藏着一间名为“巴林小屋”的店铺,店内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印章、摆件。店主郭建柱手握刻刀,专注地在一块拇指大小的寿山石上雕琢。刀尖游走,笔画逐渐成形,这样的场景,他已重复了四十余年。
因文化扎根济南
“雕刻时要屏息静气、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放下手中刻刀,郭建柱对记者说,“在石头上雕刻,最重要的是心要静,沉下心来,一笔刻错,一块石头就浪费了。”
郭建柱是内蒙古赤峰人,早年来济南旅游,却被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深深吸引。“这里底蕴深厚,传统艺术有生长的土壤。”他坦言,济南的“文化磁场”让他决心留下,并选择英雄山文化市场作为根据地。“‘文化’二字吸引了我。这里人流量大,懂行的人也多。”
郭建柱主攻微雕和篆刻,扎根济南的二十多年间,已逐渐成长为行业翘楚。如今,他身兼中国书画院篆刻研究员、济南市工艺美术大师等十余项社会职务,作品被国内外藏家争相收藏。微雕《水浒一百零八将》《兰亭集序》、篆刻《七十二名泉印谱》等代表作,既展现了他深厚的功底,也让济南文化符号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传统艺术的“守”与“创”
“篆刻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微雕则是技艺的极限挑战。”郭建柱解释,篆刻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文字涵盖小篆、金文、甲骨文等,而微雕需将文字缩小至一毫米内,“机器最低只能刻2毫米,再小就得靠人手。”
为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他在传统中融入现代元素。过去,篆刻以文字或十二生肖等传统图案为主,如今他创新加入济南地标图案——趵突泉、泉城广场都能成为作品点睛之笔。“年轻人喜欢在传统里看到新符号,这样受众更广。”
尽管机器雕刻效率高,但郭建柱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真正懂行的人,要的是灵动感。”他直言,机器刻出的线条僵硬死板,而手作印章的每一刀都有呼吸,“用机器刻,整幅作品就毁了。”
跨越年龄的“文化接力”
郭建柱的徒弟年龄跨度极大,最小的从6岁开始学艺,如今已上高一,擅长绘画、书法与篆刻,堪称“全能”。“看到他,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郭建柱感慨。目前,他正式收徒17人,业余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只要肯学,我就愿教。”
采访当日,一对母子走进店铺,上初一的男孩因爱好加入学校雕刻社团,学习刻章一年多,此行专程来挑选石材。男孩腼腆道:“我总磨不平石头。”郭建柱笑着递上砂纸:“转圈磨,数着次数换方向,我教你。”短短几分钟,男孩从生疏到逐渐掌握技巧,郭建柱耐心示范。“现在的孩子愿意学传统手艺,比什么都珍贵。”他感慨。
这份传承之心,源于他对济南文化的感恩。“这座城市养育了我和我的手艺。”他多次在采访中提及,徒弟们大多留在济南发展,有的开设工作室,有的通过电商推广作品,“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接棒,而济南正是最好的舞台。”
在刀石碰撞中书写济南故事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英雄山文化市场的客流量逐渐回升。“过去冷清过一阵,但现在喜欢篆刻的人越来越多。”郭建柱说。“在全国的玉石文玩和书画领域,英雄山文化市场是数一数二的,市场管理方也一直在努力推广文化,站在这样的平台才有了我现在的成就,可以说,我的成长历程和市场发展密切相关。”郭建柱对记者说道。
他亦积极参与文化推广,作品入选“盛世中华复兴有您”等国家级展览。2020年,《七十二名泉》套章在趵突泉王雪涛纪念馆展出,将济南名泉“盖”入方寸之间,成为城市文化名片。
石头沉默,但文化有声。郭建柱的刻刀下,既有千年文字的厚重,也有泉城山水的灵动。这位从草原走来的艺术家,用四十载光阴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终一生”。在他看来,济南的文化传承如同一枚印章——既要深深扎根传统,也需不断刻下新的年轮。正如郭建柱所说:“只要还有人愿意拿起刻刀,这门艺术就不会老去。”(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宋钰 栗潇 葛君 王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