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探寻芭蕉芋产业新路:黔西南州调研团走进鑫昌科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5:26:00    

在黔西南州的广袤大地上,有一种特色农作物正悄然绽放出蓬勃生机,它就是兴义市的地理标志产品——芭蕉芋。4月25日,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莫武安、州工商联副主席马群明、州政协委员服务中心副主任段英明、贵州蔬菜集团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慧军、贵州省上海商会执行会长李齐等一行人,怀揣着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关切与期待,走进贵州省鑫昌淀粉科技有限公司,开启芭蕉芋产业的调研之旅。

走进鑫昌科技公司,这是一家以芭蕉芋淀粉、粉丝生产销售为核心,并围绕淀粉原料积极研发新产品的国有企业。 在公司负责人的引领下,调研团队首先参观了已建成投产的生产线。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一袋袋芭蕉芋经过多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为洁白细腻的淀粉和晶莹剔透的粉丝。据介绍,公司目前拥有年产3万吨芭蕉芋淀粉和3600吨粉丝的生产线,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人的辛勤付出,也是公司不断追求卓越品质的生动体现。

现阶段,公司并未满足于过去的成绩,而是积极谋划未来。增建的两条粉丝生产线和一条酸汤粉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项目总投资高达2.9亿元。这一举措,不仅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还将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公司采用了“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公司、合作社和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模式,公司有效整合了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周边乡镇约3万亩高山土地资源,带动了6000多户农户参与芭蕉芋种植。

在种植基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芭蕉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这些土地不仅为芭蕉芋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同时,公司还解决了15000多人的就业问题,让许多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为家庭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据统计,这一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增加了4亿元的收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芭蕉芋是兴义市的一张特色名片,它不仅是一种农作物,更是当地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研座谈会上,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莫武安感慨地说道。他详细介绍了芭蕉芋的营养价值,成熟的芭蕉芋块茎富含淀粉、膳食纤维、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适量食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具有补充能量、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在当地,芭蕉芋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无论是做成香甜可口的芭蕉芋糕,还是煮成爽滑劲道的芭蕉芋粉丝,都深受消费者喜爱。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莫武安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强调,公司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环保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在当今社会,消费者对绿色、健康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信赖。同时,他建议公司邀请权威学者和专家对兴义芭蕉芋产品的健康指标进行进一步检测和论证,用科学的数据为产品品质背书。在选种育种方面,要加大投入,不断优化品种,提高芭蕉芋的产量和品质。此外,还要不断提升科学机械化水平,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让芭蕉芋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贵州省上海商会执行会长李齐在座谈会上也表达了对芭蕉芋产业发展的信心和支持。她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芭蕉芋产品因其优良的健康功效,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在市场上,芭蕉芋产品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消费者追求健康生活的新选择。

“作为黔货出山的‘贵品’,兴义芭蕉芋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李齐会长坚定地表示,贵州省上海商会拥有丰富的省外资源和广阔的平台优势,将积极与省外的经销商、超市、电商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品尝到来自黔西南州的特色美味,助力黔货出山,实现富民增收。同时,她还提出期望:“在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兴义芭蕉芋产品能被列入当地的营养餐计划,走进学校、医院的餐桌,成为大家喜爱的营养品,为当地百姓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实现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双赢。”

调研之行结束了,但关于兴义芭蕉芋产业发展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兴义芭蕉芋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成为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冯艳

编辑 刘林艳

二审 冯艳

三审 石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