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丹寨苗族古瓢舞: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1:45:00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在贵州黔东南的丹寨县,流传着一种极具特色的苗族传统舞蹈——古瓢舞,它是苗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于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苗族古瓢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光荣在组装古瓢琴。

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苗族古瓢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光荣在调试古瓢琴音准。

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苗族古瓢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光荣在挑选古瓢琴琴弦。

古瓢舞是一种以“古瓢琴”为乐器领舞的民间舞蹈。古瓢琴,苗语称“格哈”,其结构简单,制作精良,状似家用水瓢。它一般由男子制作,取一段桐木,掏空后砍去多余部分作琴把,盖上木质面板,在面板上留音孔,再插入一根音柱,放上两根由牛皮丝做成的弦,弓丝则用棕丝做成,为增加摩擦力,还会加一些松油。古瓢琴虽只有两根琴弦,却能发出8个与当地苗语8个音调相吻合的音,听懂当地苗语的人,听琴声就能准确分辨出舞曲表达的内容。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丹寨县非遗服饰展示巡游中跳“古瓢舞”。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关于古瓢舞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种是据当地《苗族古歌》记载:“白枫香树的枝丫伸满天,有两枝拖下来,一枝变成了芦笙,一枝变成了瓢琴”。另一种民间传说则是,很久以前,有钱人家买芦笙又吹又跳,而贫寒人家无钱买芦笙,于是就用桐木和薄木板制成简单的琴来代替,这样一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古瓢舞。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古瓢舞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舞步为一步一顿,两手插于腰内侧,随舞步上下摆动。舞场以拉古瓢琴者为中心,女性围于内圈,男性围于外圈,边歌边舞。舞蹈内容分“祭祀”和“娱乐”两类,“祭祀”舞多在丧事场合,气氛庄重肃穆,舞者多为中老年男女;“娱乐”舞则多在节庆、婚恋场合进行,男子拉琴前导领舞,女子在后逆时针方向缓缓随节奏踏步前行,两手平放于腹前,按节奏作抚摸腹部状。舞步有四步、三步、五步、七步等变化,还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等不规律的节奏组合。

在丹寨县雅灰小学,苗族古瓢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光荣指导民族舞蹈兴趣班学生演奏古瓢琴。

在丹寨县雅灰小学,苗族古瓢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光荣指导民族舞蹈兴趣班学生演奏古瓢琴。

在丹寨县雅灰小学,苗族古瓢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光荣指导民族舞蹈兴趣班学生演奏古瓢舞。

古瓢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如今,丹寨县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将古瓢舞等非遗舞蹈改良编排后作为校园课间操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相信在人们的努力下,丹寨古瓢舞这一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彩。

在丹寨县雅灰乡雅灰小学,苗族古瓢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光荣在教小学生拉奏古瓢琴。

丹寨县雅灰小学民族舞蹈兴趣班的学生在表演古瓢舞课间操。

供稿 丹寨县融媒体中心

一审 刘珺珺

二审 石开恒

三审 王 勇

(来源:丹寨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