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吴三川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患有此病的人,就像独自生活在遥远的“孤独星球”,有着纯粹的内心世界,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然而终有一天,他们也会长大。据全国人大代表李紫微的调查,我国在21世纪初有1300万孤独症患儿,其中14岁以上人群约为800万,他们的“成年之困”不应被忽视——某种程度上,相较于患孤独症的儿童,大龄“星孩”的社会支持存在断层,许多“星孩”上完初中就无学可上。再者,他们许多人严重依赖父母照料,只能被“圈养”在家里,但父母这个最大的后盾同样也会老去——“我走了,孩子怎么办?我都不敢想。”
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就业的意义不只关乎生存。一方面,被“看见”才能打破认知偏差。孤独症人士只是存在社交障碍,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但他们的一些刻板行为容易引起误解,一些人对他们的认识也容易陷入两个极端——“污名化”和“天才化”,实际上每一个“星孩”都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如果长期脱离集体生活,会导致社交能力继续退化,就业恰是融入社会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劳动来彰显自身价值,也有利于他们建立尊严、获得尊重。
但“星孩”的职业教育尚且不畅,就业又谈何容易?数据显示,1200万心智障碍者群体(包括孤独症和智力障碍人群)的就业率不足5%。除了客观上的能力限制,企业存在顾虑是一大根源:认为孤独症人士不可控,会影响客户体验,带来更高的运营风险和管理成本。据媒体报道,极少数家长自发组织的庇护性就业岗位,是许多大龄孤独症人士的“救命稻草”。然而,这类岗位多局限于简单操作,且缺乏稳定性和社会认可。
破局的关键,还是观念。业界一直有人呼吁,将孤独症人士的特征视为差异,而不是缺陷,这便是更具包容性的“神经多样性”视角。比如,在某些领域,大龄“星孩”反而具有独特优势:有的专注力极强,有的对细节很敏锐,有的在创意视角上不同于常人。一些地方的探索也表明,只要保持耐心,“星星的孩子”其实还有不少适合的工作,如洗车员、图书馆管理员、插画师等。
看见“可能”之余,更须全方位“赋能”。比如,深圳此前已出台孤独症“全生涯政策体系”,江苏最近也出炉了《孤独症人群全程关爱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8年)》,将关爱服务扩展到“全生命周期”,《方案》还提出,为成年孤独症群体提供职业指导和适应性培训,鼓励企业提供岗位并给予税收优惠;在相关政策引导下,企业不妨根据不同个体能力进行分级,开发匹配的岗位,灵活安排工作时间;“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知道,你的善意和理解,不也是在拓宽他们的就业路?
即便生来“孤独”,也能活得出彩。让他们从“自理”走向“自立”,这条爱的桥梁需要你我合力托举。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