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安花鼓走进南通理工学院: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14:17:00    

来源:【新华日报党建】

在江苏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安花鼓”的悠扬鼓点正与高校的青春脉搏同频共振。近年来,南通理工学院以“非遗进校园”为契机,通过课程设置、社团建设等形式,为这项有着百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注入新生力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之路。

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扎根青春土壤

南通理工学院将海安花鼓纳入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程《海安花鼓》《海安花鼓曲目探源》《海安花鼓艺术赏析》《海安花鼓舞蹈编排》等4门,累计两千余名学生参与了学习。编写海安花鼓舞蹈大学生培训教材 1 部。在2018年建成了“海安花鼓”大师工作坊,聘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安花鼓传承人杨培杰担任校客座教授,到校开展讲座。

为了让更多学生接触花鼓文化,学校成立了花鼓艺术团,现有固定成员30余人,吸纳对海安花鼓感兴趣的学生千余人,并成立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主的海安花鼓联盟。社团每年定期走进学校、社区,走进大众文化视野,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外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加强对传承项目的推介和传播,在校园内选拔优秀文化传承人,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创新建设。

守正创新: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融合

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南通理工学院积极探索海安花鼓的创新表达。艺术教育中心师生团队对传统花鼓舞蹈进行改编,融入现代舞元素,创作出新作品,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基础上更符合当代审美。打造了优秀人员队伍,创新编排了海安花鼓集体舞,简化了动作增加了造型,使其更加适合大规模方阵表演。

“我们和当地其他花鼓队不同的是,仍保留了花鼓表演中的男角,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赵春芳介绍。本校创作的节目《鼓韵情长》在各类艺术展演中屡获佳绩,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非遗的青春活力。

学校将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海安花鼓”传统文化的精神与价值,持续激活海安花鼓新的生命力。

科技赋能:数字化传承新路径

南通理工学院充分发挥理工科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优势,利用科技手段推动海安花鼓文化的传承推广普及。传媒与设计学院利用动画技术完成海安花鼓形象设计,制作非遗海安花鼓表情包,以及海安花鼓元素的文创产品,让花鼓的形象深入人心。学校正在积极推动3D 打印中心利用三维扫描、3D 打印技术完成花鼓造型动态展示。科技让不仅让学习更便捷,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南通理工学院也在通过设计完成海安花鼓新展厅,为这一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留存珍贵资料。

校地联动:搭建文化传承立交桥

南通理工学院注重加强与当地政校企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海安花鼓的传承与发展。与中共海安市委宣传部等9家单位组建了“海安花鼓”传承联盟。落实“十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高校在“海安花鼓”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去年暑期,组织指导了百余名学生赴全国各地开展对凤阳花鼓、翼城花鼓、长寿花鼓、泰兴花鼓等传统文化的调研活动,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加强了海安花鼓的传播与推广及对其他地方花鼓特色文化的探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地域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去年,首届“通理工杯”海安花鼓大赛暨海安花鼓展演在我校大礼堂举行,覆盖单位广,参与人员超万人,获得了社会一致好评。

从课堂到舞台,从传统到创新,南通理工学院的海安花鼓传承之路,展现了当代高校在文化传承中的担当与智慧。当年轻学子与古老艺术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薪火相传。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党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