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行进中国|百年焕新,见证人民之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17:08:00    

“各位同学,这张照片是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在我们这幢大楼升起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的场景。”

老市府大楼外立面。钱尤祎摄

7月初,刚刚出梅的上海,连日高温,位于黄浦区江西中路215号的外滩·老市府大楼内,依然迎来一拨又一拨预约前来的热情观众,讲解志愿者俞未声音略带沙哑却激情不减。

原工部局大楼照片。外滩投资集团供图

这栋身处上海外滩核心区域、有着百年历史的大楼始建于1914年,1922年竣工,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围合式建筑”,最早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新中国成立后,大楼正式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办公驻地,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历史的变迁。

如今,站在焕新归来的百年大楼内,历史性的合围壮举,也迎来了它城市更新的美妙新乐章。种种变化,让俞未颇为振奋。

“一幢见证近代上海百年更迭的大楼,一位勤政为民的市长,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人文品格的城市,带给我们丰厚的记忆和启示……”

俞未,曾是一名设计师。起初,他报名老市府大楼首批讲解员,是希望把老大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功能布局介绍给大家,可通过一次次讲解后,俞未觉得自己又有了更多的收获。

老市府大楼升起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巨幅照片。钱尤祎摄

“老市府大楼见证了以陈毅市长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解放上海、建设上海的历程。”俞未认真讲解,听众听得入神。

“刚才讲解员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我感觉特别心潮澎湃!”刚放暑假,来自杨浦区的李女士便带着孩子预约了老市府大楼的参观。身处实地,感触良多。

陈毅市长亲笔题词的纪念碑。钱尤祎摄

“大家注意看,这里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拾级而上,二楼正厅的大理石墙面上镶嵌的一面纪念碑引起大家的好奇,纷纷“围观”起上面的题词。

1950年5月,为了纪念上海解放一周年,陈毅市长写下了“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如今,题词纪念碑成为这座回到人民手中的百年大楼的“压舱石”。

百年大楼整体合围。钱尤祎摄

这座百年建筑,不仅见证着党带领人民从解放上海到建设上海的故事,大楼本身也成为人民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的标杆。2014年,大楼被纳入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历时10年,从房屋征收、产权归集、方案征集、老房修缮到完成工程建设,焕然一新的老市府大楼于2024年5月正式亮相。

70多年来,城市的建设者们始终探索的,就是人民城市的建设路径。

人民城市,不仅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2020年6月,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对人民城市建设作出了系统安排。

很快,上海形成一套“1+N”的人民城市建设制度体系,并推出一批“民心工程”,包括加装电梯、幼儿托育、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停车难综合治理等,切口尤为小而具体。

内院立面采用了与老建筑相同的混凝土砖。钱尤祎摄

今天的黄浦江边,人潮如织;人与城互相成就,城与人共融而生。上海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温暖着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屋顶露台。钱尤祎摄

倚栏眺望,夏日的庭院广场上,花开得正艳,一栋四层高的红砖楼在合围的灰色墙面映衬下,显得分外醒目。

庭院广场里的红砖楼格外醒目。钱尤祎摄

“今后,这里将是高端现代服务业经典历史街区、国际金融办公服务平台、中央活动区文化标杆、城市共享公共空间。”谈及未来,俞未满怀信心。(金煜纯、轩召强、董志雯、钱尤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