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隆精神的时代价值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跨越地理与文化的阻隔,齐聚印度尼西亚万隆,共同谱写了国际关系史上的壮丽篇章。万隆会议不仅是一场发展中国家团结自强的觉醒宣言,更以“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为全球南方国家争取独立、平等与发展的斗争注入了思想动力。70年后的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气候变化、粮食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威胁人类共同命运。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1955年4月19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钱嗣杰 摄
打破霸权叙事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大国参与的情况下自主召开的国际性会议。会议的召开本身即是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革命性挑战。殖民主义的历史创伤使与会各国深刻认识到,唯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万隆会议上,发展中国家首次以集体姿态提出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反对干涉内政等原则直指西方殖民体系的痼疾,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奠定了基石。
万隆精神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去西方中心化”的全球治理观。它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霸权,主张不同文明、不同制度国家平等对话。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处理国际分歧的经典范式——承认差异,但更强调共同利益;拒绝强加价值观,但坚持合作共赢。这种包容性与务实性,为冷战期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养分,更成为南南合作的源头活水。

各方人士在万隆会议期间请周恩来总理签名留念。钱嗣杰 摄
汲取历史智慧
70年后的今天,万隆会议的历史语境已然发生深刻变迁,但万隆精神的内核依然闪耀着时代价值。当前,国际社会面临三重结构性矛盾:一是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失衡。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垄断与金融霸权,攫取全球化红利,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链低端徘徊,技术封锁、债务危机、粮食安全等问题持续发酵。二是全球安全环境恶化,地缘冲突此起彼伏,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三是西方炮制的“民主与威权”二元叙事加剧意识形态对立,文明优越论与排外主义滋生,多元文明共生的基础遭到侵蚀。更危险的是,部分国家以“价值观同盟”为名推行新干涉主义,使人类文明百花园面临碎片化危机。
万隆精神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以“主权平等”抵御霸权干涉,反对以“规则”之名行“规锁”之实,坚持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以“团结协作”替代阵营对抗,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在气候变化、债务重组等议题上形成共同议程,增强集体议价能力;以“共同安全”超越军事同盟,倡导对话而非对抗,建立覆盖所有国家的普遍安全网络。将发展中国家从全球治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创新的主动塑造者,通过非结盟式合作重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模式。面对人工智能治理、数字鸿沟等新型挑战,万隆精神倡导的包容性协商机制,为弥合技术霸权与后发国家能力落差提供了伦理框架,从而使科技革命真正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而非文明冲突的催化剂。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万隆精神的“团结合作”升华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将“和平共处”拓展为共生共荣的全球性文明观,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经济领域,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致力于以“全球发展倡议”激活南南合作,聚焦减贫、粮食安全、工业化等发展中国家核心关切,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助力全球南方国家突破基础设施与资金瓶颈。这正是万隆精神中“平等互利”的生动实践。在安全领域,中国提出以“全球安全倡议”,主张以对话弥合分歧。实践表明,万隆精神中的“和平共处”原则,仍是破解安全困境的密钥。在文明交流层面,中国以“全球文明倡议”促建多元共生、和谐包容的对话环境,倡导“美美与共”。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国搭建多元交流平台,推动中医药、武术走向世界。这种文明交流互鉴正是对万隆精神“求同存异”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70年来,作为万隆会议的参与国和万隆精神的先行者,中国始终保持着万隆精神传承者与创新者的本色,同时也是全球南方利益的捍卫者与发展合作的引领者。一是积极分享发展经验,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现代化路径。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机制,中国将技术、资金与经验转化为南南合作的公共产品。二是坚持和维护多边主义,从加入世贸组织到推动“金砖”扩员,再到国际组织改革,中国始终致力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调整、气候变化谈判与碳排放标准等议题上,中国坚定为全球南方发声。三是努力推动文明对话,拒绝“教师爷”式说教。中拉、中阿、中非文明对话机制为不同文明平等交流树立典范。
70年前,万隆会议用“亚非声音”改写了国际关系史;70年后,万隆精神依然是指引人类走出困境的明灯。面对分裂的世界,我们需要以万隆精神为纽带,将全球南方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不是以意识形态来划线,而是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不是以霸权逻辑主导,而是以平等协商为准则;不是以文明优越制造对立,而是以多元共生启迪未来。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原标题:《70年前打破西方霸权的万隆会议》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于颖
来源:作者:薛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