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娘《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府门高开,院落里春色未减,这家主人正趁着春日最后的时光为自己办一场唯美的歌舞。大厅里雕梁画栋,其间萦绕着动听的琴音,舞姬乐师们满脸笑容地表演着,座上的节度使大人凝神望着正当中抚琴而歌的妙龄少女。近来,节度使大人对这个尚不到二八年华的小女子尤为喜爱,尤其是她编唱的这首《金缕衣》,他已经听了许多遍,但依旧兴致不减。据说是此诗深合他不减当年的风发意气,故而百听不厌。
这位妙龄少女名唤杜秋娘。出身江南的她不仅人长得好看,头脑也很聪慧。一首《金缕衣》在民间已经流传了些时日,不仅形式措辞美,词句韵味更是深远。虽然无从知晓它的原作者是谁,但大家很喜欢这首诗里“莫负大好时光”的意境。
不过,喜欢归喜欢,乐师中却少有人想着将它编成曲子唱出来,或许是因为它的措辞太过于严正,又或许是因为其内容多少有些规劝之意,故而不太适合饮酒助兴一事。
然而,这个十五岁的小女子却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能歌善舞的歌姬很多,但能填词编曲的却很少。当年,节度使大人李锜就是奔着她美慧无双、才识过人的美名而去,以重金为代价将她买入府中充任歌舞姬的,此时,杜秋娘自然不会就此埋没于平庸之辈当中,她花费了几日的心思谱就出来的《金缕衣》果然深受节度使大人的喜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身份尊贵的人对于一个才华横溢、身份低微的小女子的最大的褒奖就是将她纳为自己的内人。基于这样的想法,杜秋娘顺理成章地成了李锜的又一个小妾。
几年后,李锜的生命终结于他与生俱来的刚愎自用,出于对唐宪宗的不满,李锜伙同其他叛臣起兵谋反。不料祸事败露,李锜性命难保,李家的家眷也因此成了唐宪宗后宫的奴仆。
怎么办?正值青春年少之际,难道就此孤独终老于后宫?对于女人而言,岁月的侵蚀最是无情,此时虽然婀娜翩跹,但此去经年,旋即变得人老珠黄也未可知。
正如诗里唱的一样,此时的杜秋娘就是一朵娇艳的花,如若任由它在风雨中凋敝,最后剩下的便只是枯枝了。为今之计,是要找到一个识花惜花之人将它采了去,只是要找到这个人,她自己要花些心思。
这一次,她的这首《金缕衣》又一次拯救了她。唐宪宗虽不醉心于歌舞,却唯独对眼前的这支歌舞尤为喜爱。而杜秋娘自己也未曾想过,她这样的一个身份,竟然能在这劫后余生里收获一份名副其实的爱情。
是的,唐宪宗因为她坠入了爱河,杜秋娘也因此成了大唐皇室里的“秋妃”。重获新生的杜秋娘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岁月。
杜秋娘能将《金缕衣》唱得如此动听,那她就绝对不会是一个以色惑主的人。她的美貌无须多言,所谓“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描写的对象便是杜秋娘。
的确,她是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了“低鬟认新宠”的路子,此后却能“窈袅复融怡”,可见,杜秋娘在与唐宪宗一起生活的日子里过得其实很安心。更何况,唐宪宗欣赏她的才华,她也时常可以发表些自己的政见,无论是否被采用,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肯定。
但是,在男人掌控权力的时代里,女人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如何不舍,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们每一个决定的牵连。就像杜秋娘,其实她只不过是为了谋得衣食无忧的安稳,但生命里的那些变数却总是不期而至。
唐宪宗虽然贵为一朝天子,但难免有寿终的一日。昔日有唐宪宗的宠爱和庇护,杜秋娘过得很好,如今唐宪宗仙逝,她的那份尊贵如同附着于他身上的绫罗,顿时一道入土。好在继位的唐穆宗并未全然将她视如草芥,还很有心地将儿子托付于她,于是杜秋娘又成了李凑的傅母。
本想自己的后半生可就此安稳下来,不料政事的风起云涌依旧没有放过这个女人。
唐穆宗并不是一个有道之君,他沉迷于声色犬马,最终不过几年的工夫便薨然离世。新君继位之际,李凑被免去了王位,而杜秋娘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迫流落他乡。
之后,杜秋娘的踪迹再无人关注,直到杜牧旅途中向她要过一碗水解渴时,见到她并写下“感其穷且老”的描述,在此之前人们并不知道曾经风华绝代的皇妃最后竟是如此的境况。
杜秋娘在其动情演绎的《金缕衣》里,恳切地劝诫着人们珍惜眼前的少年时光,也告诉自己莫待花谢了再折枝。在她的前半生,杜秋娘很努力地生活着,无论是她的精湛技艺还是寻求人生的转折,她着实没有辜负自己的大好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