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型工业化:雄心与现实(下篇)

2025-03-31 19:34:00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香港有很多制造业,但之后出现了制造业转移。香港现在正在推动新型工业化。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布的数据,2023年,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1%,而香港的目标是到2032年,制造业的百分比能提高到5%。面对土地资源紧张、工业基础薄弱、用人成本高昂等问题,香港打造“新型工业化”的高地,任重而道远。

瞄准高端制造业

去年6月底,造车新势力BeyonCa(宾理汽车)宣布,将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整车总装厂和4大中心,即整车研发和人工智能中心、营销中心、客户体验和智慧健康服务中心及大数据中心。

BeyonCa在香港的布局号称要实现香港造车零突破,成为第一家“MADEINHONGKONG”(香港制造)的电动汽车品牌。

BeyonCa的国际总部落地香港,体现了香港“新型工业化”的真正内涵,也就是并非像美国那样推动制造业回流,因为用人用地成本高昂是香港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很大阻碍。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香港有很多制造业,但之后出现了制造业转移。香港现在正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不过生产方式与以前不同。“香港的新型工业化不是指要把土地和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重新带回香港,而是以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智能生产工序等为基础,引进适合香港发展的高端制造业。”

相比生产基地,香港此次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新型工业化将更加聚焦高价值环节,比如研发、金融。这从《蓝图》提出的具体量化指标就可窥见,比如《蓝图》要求到2032年,研发支出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从目前的0.99%提升至2%、初创企业数增至约7000家、创科产业从业人员从4.5万余人增至不少于10万人等。

在香港新型工业化转型的支持下,在进军香港市场的同时,多家自主车企已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其中,哪吒汽车在去年8月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去年10月,有报道称,理想汽车计划在香港建立一个芯片研发办公室,并正在招募AI芯片架构师,预计团队规模约为10人。

很多内地在港上市公司已经或者计划在港设立研发中心,在智能驾驶和新能源产业方面,驭势科技、地平线、黑芝麻、宁德时代均在其列。

公开资料显示,宁德时代香港研究院一期将启动近百个研发项目,并计划招聘200人从事科研工作。

优势互补

香港与全球其他经济中心不同,背靠祖国内地,近在咫尺的广东经济发展动力强劲,纵深够大,香港与内地可以优势互补,实现高水平互动。

业内人士分析称,在制造方面,香港更可能会联动大湾区的制造能力,形成“研发+金融+大湾区制造”的模式。

目前,香港正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产学研融合,加速半导体产业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资金方面,香港政府近年来推出多项投资基金,如2021年成立约220亿元的“香港增长组合”、2022年成立50亿元的“策略性创科基金”和50亿元的“大湾区投资基金”,主要是投资科技产业,为通讯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而在产学研转化上,更是立法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条例》(2024),允许高校教授保留80%专利收益,而此前这一数字仅为30%。

去年11月,香港理工大学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建立联合创新研究中心,覆盖人工智能技术在手机影像中各个层面的应用。

事实上,在此前双方合作的联合实验室中,部分研发已经走向商业化,比如AI长焦超分辨率技术已应用于多款产品,在手机上增加了全焦段HDR影像算法的部署。此外,双方的合作还覆盖了前沿技术领域,比如基于生成模型的图像复原与细节增强技术及交互式图像编辑和视频编辑技术等。

企业方面则计划在未来五年向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拨款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以扩大双方联培博士和博士后的规模,推动在影像算法方向的技术开发和探索,同时进一步深化在AI影像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香港政府持续支持大学基础科研活动,通过向研究基金注资、教资会促进研究发展、“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研发项目等方式,可以巩固香港科研优势,强化大学“从0到1”的突破能力。

新型工业化的未来

香港的新型工业化要实现,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优秀企业和人才在香港落脚,并愿意留在香港建功立业,发展壮大。

2010年,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金域医学(603882.SH),开始考虑国际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香港。

第二年,金域医学收购香港当地成立较早的独立医学实验室——震球医学化验所,并于2014成立香港金域,成为进入香港的内地首个第三方医检机构。经过十余年发展,香港金域已经拥有4间医学实验室。

除提供高质量的医检服务,金域医学进军香港市场更注重通过技术研发、孵化和转化,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学检验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以及一体化协同整合服务平台。

金域医学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进军香港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水到渠成。香港可以帮助公司拓宽全球医检服务、产学研创新转化渠道,发掘香港以及境外市场机遇。

还有不少生物医药公司考虑登陆香港。

随着香港医疗健康生态圈的蓬勃发展,香港目前并没有本土的药物监管和新药审批机构,大量的创新药物仍需要在其他地区进行审批之后才能引入香港市场。

香港研发的首款抗癌处方药物,是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开发的,是一款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口服药剂(药用口服砒霜或ARSENOL®),可用于治疗一种死亡率高的血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香港企业自主研发上市的肿瘤创新药,仍寥寥无几。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也跟新药审评审批制度不完善有一定关系。

不过,香港方面已在着手进行新药审评审批方面的改革。

2023年11月,香港实施了全新的“1+”新药审批机制。在该机制下,已取得一个(而非原来的两个)参考药物监管机构注册许可的合资格新药持有人,若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本地临床数据,以及经本地专家认可,便可申请注册该药在香港使用,这也大大缩短了新药在香港上市的时间。

香港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第一层审批”的药物及医疗器械(药械)注册机构,即可不参考其他药物监管机构注册许可,而直接根据临床数据在本港审批药物,同时也开启审批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藉此加快新药械临床应用以提升医疗水平,并带动建设药械研发和临床测试的产业发展,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香港特区政府在2025年至2026年财政预算中透露,2025年上半年会提出“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成立时间表及迈向“第一层审批”的路线图,并制订支援药械研发的策略和措施。

在2024首届“湾区之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大会上,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会长卢毓琳对第一财经记者等在场人士表示,香港成立“第一层审批”的药物及医疗器械(药械)注册机构,意义重大。香港亟需建立一套监管体系,缺乏此体系,便无法与其他机构进行有效对话。香港必须构建一个国际公认的医药监管平台,需满足全球的严苛标准。

卢毓琳亦认为,香港不仅将完善香港的医疗体系,还将在研发和临床领域加大投入,以推动大湾区的整体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有香港科技园、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这些都是支持香港生物科技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

相关推荐

恒瑞医药:HRS-9813胶囊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获批临床

2025-04-01 21:11:00
恒瑞医药:HRS-9813胶囊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获批临床

多层次构建失能老人照护网

2025-04-01 15:34:00
多层次构建失能老人照护网

美国制裁6名中国官员,外交部驻港公署:中方必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反制

2025-04-01 06:59:00
美国制裁6名中国官员,外交部驻港公署:中方必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反制

百度移讯战略注资中恒证券 将共同打造链接全球资本市场智慧金融新生态

2025-03-31 22:23:00
百度移讯战略注资中恒证券 将共同打造链接全球资本市场智慧金融新生态

香港新型工业化:雄心与现实(下篇)

2025-03-31 19:34:00
香港新型工业化:雄心与现实(下篇)

诚纳全球英才!南方电网公司赴香港揽才

2025-03-31 18:03:00
诚纳全球英才!南方电网公司赴香港揽才

君实生物注射用JS212临床试验获批

2025-03-20 19:02:00
君实生物注射用JS212临床试验获批

私募行业加速新陈代谢,资管老将纷纷“自立门户”

2025-03-20 06:54:00
私募行业加速新陈代谢,资管老将纷纷“自立门户”

债市“科技板”呼之欲出 创投机构亟待疏通发债“堵点”

2025-03-20 06:52:00
债市“科技板”呼之欲出 创投机构亟待疏通发债“堵点”

李家超与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会面 共商深化港邑合作

2025-03-19 15:53:00
李家超与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会面 共商深化港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