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能科技的赛道上, 有这样一位执着追光者——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所二部主任于天达。他用十五载光阴淬炼大国重器,以极致匠心突破核电领域关键技术,带领团队让“华龙一号”等国之重器闪耀世界舞台,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的使命担当。

工作中的于天达
于天达自2010年投身核动力领域,他的职业生涯始终与核反应堆结构设计研究紧密相连。作为“华龙一号”反应堆结构设计团队的重要成员,他肩负起国家重点工程的重任,主持了20余项国家级重点项目与科研课题。在他的带领下,一支由120人组成的高精尖团队,向着核电技术的巅峰发起冲击,构建起国际领先的反应堆结构研发体系,团队斩获华龙一号相关发明专利50余项。让中国核电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核电工程关乎国之能源安全,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与重托。“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设计的三代核电堆型,被赋予了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技术指标国际领先的重任。其中,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的设计要求极高,其使用寿命和耐温能力两项关键指标必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无疑是横亘在科研团队面前的一座巍峨高山。
“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相当于反应堆的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对整个核电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关键作用。提升这两项指标,是国际公认的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每一步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索。”于天达回忆起当时的研发困境,感慨万千。
而限制“华龙一号”驱动机构使用寿命的最关键零部件---双齿钩爪,更是长期依赖进口,单个钩爪1万美元的高昂价格,让我国核电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面对技术封锁和成本压力,于天达带领团队立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他们一头扎进实验室,查阅海量资料,开展无数次模拟实验,对钩爪的结构、材料、加工工艺进行全方位研究。5年时间,1800多个日夜,团队成员们熬过了无数个通宵,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始终没有放弃。
“科研之路本就充满荆棘,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靠近一步。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攻克难题。”于天达鼓励着团队成员,也激励着自己。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攻克双齿钩爪制造技术,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如今,“华龙一号”驱动机构的使用寿命达到1800万步,远超国外同类技术,而钩爪成本显著下降,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节省了大量资金,也有力推动“华龙一号”的国际竞争力提升。
在追求技术突破的道路上,于天达不仅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更以“精业务同于使指,举事业重于生命,甘艰辛甜于糖饴,耐繁琐似于锤锻,守寂寞胜于浮华,逐创新勇于登攀,凝众力合于一心”的精神,引领着团队不断前行。他深知,科研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只有凝聚团队的力量,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他看来,工匠是一种精神,是“至心,至臻,至行”,是从思想意识到科研成果的全面极致追求。
(唐瑞奇 四川工人日报记者张杨 文/图)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