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绪勇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引导和地方政府的积极行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落实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要把握其深刻内涵。新型建筑工业化因其高效、环保、智能化的特点,在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打造黄河生态明珠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政府支持
助力黄河战略高度发展
政策背景与规划。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首次被明确为“国家战略”。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对黄河战略的全面深化和系统部署,为沿黄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4月1日起推进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用法律明文守护黄河安澜生态底色。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面对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号召,沿黄各省市政府纷纷响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大力推进山东省智能建造 促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到2030年末,培育80家以上智能建造骨干企业;河南省发布《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济南市积极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绿色城市建设示范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绿色建筑企业区域总部落户,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基础。
绿色示范区和建筑产业园建设。绿色人文和绿色产业在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零碳社区作为国家级试点,采用模块化钢结构体系,集成光伏幕墙、地源热泵等技术,实现建筑综合能效提升45%。项目通过BIM +GIS技术,构建数字孪生管理平台,使施工周期缩短40天,建筑垃圾产生量减少70%。该社区带动周边形成年产20万立方米的PC构件产业集群。产业园集建筑产业化工厂、绿色新型模架工厂、装饰部品预制工厂、BIM +机电一体化工厂和绿色建筑科技孵化中心于一体,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建筑产业链。

研发绿色产品
助力黄河战略广度发展
绿色建筑产品的普及。随着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建筑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例如,中国建筑绿色产业园在建房预制外墙、预制楼梯、预制阳台等22种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向基础设施类、临建临设类、高端装饰类、光伏建筑产品等领域拓展。通过利用装配式建筑屋面与双面玻璃光伏电板结合等创新方式,产业园有效提升了光资源利用率,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目标。这些绿色建筑产品的广泛应用,不仅降低了建筑能耗和碳排放,也提升了建筑的整体品质和居住舒适度。
创新技术与产品研发。在绿色产品的研发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例如,济南市黄河生态廊道建设采用生态型预制构件,通过植物纤维混凝土护坡、生态袋挡土墙等技术,实现边坡绿化率提升至95%,水土流失量减少80%。项目应用的生物膜防渗技术,使地下水污染风险降低75%。例如,中国建筑绿色产业园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材料,成功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品。
推广节能技术
助力黄河战略深度发展
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重视智慧工厂的建设。例如,济南市某示范项目通过参数化设计使碳排放强度降低28.6%。同时,其智能生产线配备AI视觉检测系统,促使预制构件合格率大幅提升至99.8%,材料损耗率也成功控制在2%以内。此外,装配式施工采用5G塔机智能控制系统,不仅施工效率提高了35%,安全事故率更是下降了60%。例如,中国建筑绿色产业园通过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前沿技术手段,成功研发并设计了新型装配式建筑智能安装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生产、运输、运维等各阶段的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设计并安装了7条全自动化生产线。这些生产线依托科技孵化中心研发的预制构件布料精准控制技术、多维度变频复合振动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不仅减少了人员投入近20%,人均创效提高近50%,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能耗。

厚植产业人才
助力黄河战略纵深发展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为了培养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黄河流域9省区共建“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开设预制构件设计、BIM 技术等特色专业,年培养专业人才5000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获授权专利237项,成果转化率达78%。中国建筑绿色产业园也积极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城市建设学院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室和培训基地等方式,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这种把“课堂搬到工厂,工厂搬到学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也为产业园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产业人才,同时还为地方稳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型建筑工业化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协同和产业融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未来需进一步加强跨区域技术标准互认、深化绿色金融支持、完善产业工人培育体系,推动形成具有黄河特色的工业化建造模式。
(作者单位:中建八局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