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浙岱渔养60001”大型远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交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12:24:00    

7月20日10时50分,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一船厂码头,黑红相间的“浙岱渔养60001”船正式命名交付。

“这是全球首艘大型远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潘滢介绍,中国船级社在国际上率先定义养殖工船并制定技术标准,该船正是按此标准入级检验。该船拥有5个独创的“通海舱”,标志着我国船载舱养的深远海养殖进入一个新的“通海时代”。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在现场表示,该船交付投运,是我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向海洋要蛋白”开拓了新路径。

该船由舟山企业某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改建,拥有20多项国内外专利。船长224.9米,型宽32.2米,型深18.5米,船体藏有7个养殖舱,其中5个为“通海舱”,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相当于200个深水网箱。

站在甲板俯瞰“通海舱”,18.5米的深舱两侧各开有32个进水口,底部设有4个排水口。“海水从进水口进,从排水管出,24小时循环,利用波浪能形成自然换水体系,为鱼儿营造‘准野生’生长环境。”该船养殖技术人员介绍,这不仅能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更能降低鱼儿因“颠晕”诱发的死亡率。

走入船上的监控室,一排排电脑实时显示着养殖舱内的水温、溶氧量等参数。船上这个“智能大脑”能实现精准投喂、自动起捕及灾害预警等,让这座“海上游牧场”带着鱼群“追着水温跑”“避着灾害走”。

“预计工船能年产2800吨,产值超1.2亿元。”据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拥军测算:夏季去远东避暑,冬季回南方越冬,让鱼儿生活在最佳生长环境,有的鱼一年能养3茬,养殖效益至少提升1倍。以养大西洋鲑鱼为例,在挪威传统养殖周期需3年,而养殖工船仅需1年。

从鱼塘到网箱再到养殖工船,从陆地到沿海再到深远海,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局高级工程师罗海忠见证了海水养殖模式的变迁。相比中国首艘大型游弋式养殖工船“国信1号”,他认为“浙岱渔养60001”船养殖产品更具竞争力,通过老旧散货船改造模式,该船每立方米养殖水体投资成本减少七成。

“我们计划再实施改造3艘17万吨到20万吨的远洋货船,并布局打造全产业链。”潘拥军透露。据估算,全国适合改造的老旧船舶超过1500艘,未来这一“蓝色产业”有望达到千亿级市场规模。

陈斌娜、徐祝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