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丨用材料证明减负成效是一种悖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1:01:00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发力整治形式主义,推动基层减负落地见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却出现用大量的减负工作报表和总结来“彰显”减负成果的现象,让形式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且看这些地方如何“减负”?往往是先召开推进会、落实会,然后发文件、催材料,最后记台账、抓考核,留下各种“减负痕迹”,结果却是旧的负担还没减下去,新的负担又增加一大堆。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严重背离了政策初衷。

减负流于表面,根子在于权责失衡。有的上级部门把减负作为一项专项任务打包“甩”给基层,要求基层“自己上报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将责任转嫁,层层加码、级级提速,让基层面临“减负之负”。还有一些干部路径依赖,除了开会发文,缺乏抓工作的有效手段,如果不开几个会,那“负”就不知道该怎么减,只有把开会当落实,以材料长度体现工作力度。

减负,不是简单粗暴的“删减”,而是需要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考量的“优化”。过度管制和僵化执行,只会让负担以另一种形式增长。一是隐形变异。正式文件少了,各种简报汇报、打卡留痕多了;会议室会议少了,语音会议、视频会议多了;纸质报表少了,线上填报、多个APP重复填报多了。二是重痕轻绩。任务刚部署,就要求填工作报表、交经验材料,超出权责范围的任务不断下压,基层“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

整治形式主义的方向应该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如数字工具本为提效,却因多头管理、数据不互通而沦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这些问题如同梗阻,使得减负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举步维艰,这都是从一开始就“减”错了方向。真正的减负,是通过制度重构,划出“边界线”,明确“责任田”,在保持治理效能与减轻基层负担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这需要决策者具备刀刃向内的勇气,用“基层视角”审视减负成效,减少检查考核,卸下任务加码,真正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放出来。

减负没减负,基层干部群众有切身体会,哪需搞一堆台账、报表来作证?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不仅仅是为了减负,更是通过“轻车、畅路、聚力”,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减负成效真正可感可及。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